天才、蠢材与废材的分别?

以下是这专题的powerpoint, 如有需要可以下载。Click here to download

这里还有一些很好文章:

聖靈如何在職場?

職場宣教研討會回應

論工作神學與信徒在職場關係

日前於香港舉辦的「You are The One」奮興培靈大會,談論基督徒的事奉工作,聚集各階層基督徒,大會講員林以諾牧師,在信息分享中鼓勵信徒走出教會傳福音,發揮恩賜運用在職場。信徒彼此相愛 勇敢跨出教會傳福音。

林以諾牧師以警察局比喻教會。
不少基督徒總認為教會建築要宏偉,砸錢蓋漂亮的教堂,信徒卻荷包乾癟。林以諾牧師點出迷思,認為教會的重點不在建築,而是信徒彼此相愛,並以宣揚福音為相愛的基礎。

而這份愛不侷限於教會肢體,還有很多未曾聽過福音的民眾。信徒就是教會,要將人領到上帝面前,就要付諸行動。林以諾以警察作比喻,警察不走出警察局抓歹徒,社會治安也不會改善。

「警察在警察局中,最高興的是壞人。基督徒待在教會,最開心的是魔鬼。『警察』們只待在警局禱告,難道要搶最大代禱者耶穌的飯碗嗎?」禱告固然很重要,但基督徒的工作不只如此,更要大步跨出教會傳福音。
職場發揮恩賜 為主作見證
不少基督徒喜歡在周末參加教會活動,卻厭煩周間的工作。林以諾勉勵信徒要成為祭司,職場上也要作忠心良善的好管家。就像馬丁路德所言,好僕人不管身處何種行業,盡忠職守就是在服事神。

林以諾體悟即使不是基督徒,也可能成為傳福音的器皿。他曾在巫啟賢和邰正宵的演唱會分享信息、唱詩歌,又客串電影《桃姐》的牧師角色。上帝的巧妙安排,世俗的演唱會和電影都能成為福音工具。

因為基督徒堅守工作崗位,在生活所有層面事奉,成為最好的見證,發揮影響力,讓教會不僅是建築,也在各行各業裡。

Up to HIM

感谢上帝的保守让昨天的聚会能顺利的举行, 也特别谢谢BENJAMIN弟兄愿意来到我们当中分享。愿上帝纪念他的劳苦。

弟兄姐妹,以下是这专题的powerpoint, 如有需要可以下载。Click here to downlaod

也鼓励弟兄姐妹在这里发问任何有关这专题的问题,BENJAMIN弟兄会给我们解答。 谢谢。

上帝叫我做傻瓜?(Part 2)

弟兄姐妹,以下是这专题的powerpoint, 如有需要可以下载。Click here to download

如何装备信徒成为职场宣教士

欧郑丽凤

上一期提到职场是一个庞大的宣教工场,这意谓着每一个基督徒都有成为职场宣教士的逼切。但为何信徒不自视为职场宣教 士?为何很多牧师没有认识到信徒亦能被委任为职场宣教士?主要的原因是在传统上,职场信徒往往被视为海外宣教及堂内事工的人力及经费来源,而很少被视为能 对职场产生重大影响的职场宣教士。因此他们需要被装备。

牧师该如何装备信徒去参与职场事工?答案是牧者必须帮助信徒将信仰、工作及生活整合,他们可按以下一些基本的方法开始。

1. 帮助信徒建立以圣经为基础的工作观、使命观及事奉观,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工作,只要不违背圣经,亦是神的呼召及一种服侍神的方法。你可以偶然讲一篇以职场 为题的道,在圣经中有不少关于信徒被神使用,在职场上彰显神国度的教训和例证。关键性的题目包括工作神学观、工作灵命观、使命、职场事奉、成功、失败、冒 险、安息日、休息、压力、野心、休闲及其他许多职场伦理题目,例如竞争、说真话、打情瘗俏、权力及诚实等。

2. 教会领袖帮助除去错误的俗世及属灵的分割是极为重要。比方说牧师、教会及基督教机构的同工是「全时间事奉」,可能会向在职信徒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你的 会友需知道,并被肯定他们在圈内的影响力等同牧者。他们需知道职场呼召及牧职呼召是同样重要的,他们需被提醒他们真正的呼召是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在主内 各尽其职 ─ 没有一个职份会比另一个职份更「神圣」。你可在主日崇拜中访问一、二个会友,了解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在职场的全时间事奉及为他们祈祷。

3. 马可格林 (Mark Greene,现任伦敦当代基督教中心 the London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Christianity 行政总监),在他的著作Supporting Christians at Work 中指出牧者须透过聆听来明白在职会友的需要。你的会友知道你的教牧事工非常繁忙,所以除非是遇到危机,他们大部份都极少会因职场上的喜忧来打扰你。当你确 信工作对整个教会的重要性时,那将会改变你与他们的一贯话题。在传统上,信徒不会主动以属灵的层面谈论工作,除非他面对困境,引致他的工作使他难以在教会 服侍、或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母亲、妻子/丈夫、会友、朋友等。在西方的教会已证实当牧师制造聆听的机会,会友的需要就会显明出来。你可运用许多聆听的方 法,例如:
3.1 举办一个职场座谈会,播放一段20至30分钟的职场短片,然后问与会者需要甚么职场支援
3.2 以关怀及发问来表达你对会友的工作性质有兴趣
3.3 平日约会友吃午餐也是一个谈论他们工作的好机会
3.4 在适合的情况下,探访会友的工作环境
3.5 打个电话给正在工作的会友及为他祈祷。并不是每个人都欢迎你的来电,留意通话应尽量保持简短
3.6 每月用一、两日与一个职场会友相处,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让你了解他的工作和挣扎,这也是你接触非信徒的机会
3.7 用简短的问卷去了解会友们的职业及工作情况
3.8 阅读各种相关刊物来认识不同的行业,这让你对会友所面对的矛盾及挑战有基本认识

4. 定期举办职场祈祷会让会友有机会分享及代祷。祷告是职场事工最基本的工具,祷告是得胜的能力。你虽看不见祈祷,神的灵能在祷告中进入会议室并穿透每个人的 内心。我想我们已彻底忽略了祷告在职场的策略性影响力,直至我们在职场遇到危机时,我们才祷告。神不是单单关心传福音、医治病人、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家庭 及青少年问题,祂亦关心你的会友就业的公司 ─ 采购、销售、生产、推广、人事管理等等。此外,鼓励你的信徒为职场祷告时,除个人需要外,也应有更全面的关注。

在你的教会内推行职场事工时,须按各教会的情况,以不同的方法去进行。但要取得成功,此事工定要是刻意及持续推动的,而不是另一个「例牌」项目。这事工应推展至教会内每一个人,由家庭主妇、退休人仕至学生及在职人仕。

教会实例


      纽约市的本士域教会(Brunswick church)在推行工作生活事奉(work life ministry)哲学方面很有果效。该教会以职场事工为教会牧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教会已被视为信仰及职场运动的模范教会。他们与其他教会的不同之处如下:
1. 他们不以活动为主体,活动常常将对该形式不感与趣的人孤立,造成分化。他们透过一切所做及所说的,教导及重复表达工作生活事奉的哲学
2. 他们废除了「平信徒」一词,因为他们相信这个词不符合圣经,除非用在每一个信徒身上
3. 他们不用牧师(Reverend)或博士的衔头,他们用牧者(Pastor)的称呼及认同牧者的职份
4. 他们不高举职业牧师的灵性在被召有双重职份的人之上
5. 所有人都如平辈般以名字相称
6. 他们常常匆调每个人都是事奉者
7. 会众公祷时以整个群体为焦点,虽然仍由牧者带领,郄是整个群体的集体祷告
8. 正如海外宣教士一样,会众也是定期地被差遣到职场事奉
9. 他们将讲台开放给有讲道恩赐的会友,常常按他们的恩赐给予装备
10. 每一堂崇拜都以「日日事主」的命令结束

    该教会的韩夏里(Harry Heintz)牧师相信,整个运动的精神源自改革宗所匆调的「人人皆祭司」。他们以团队的方式来预备讲章,常在两个月前与他的同工及会友团队为传讲的信息 作出讨论及祷告,由于各人都身处不同的行业,故能给予牧师不同的观点。该团队每周一次严谨地研究经文,将要讲道的人会作记录及聆听。韩夏里牧师每月会有一天去一个会友的职场,观察及认识该会友的工作,更深入地了解会友每日在职场所面对的。

   他认为很多牧师不采用此构念其中一个原因是阶层式(hierarchal)架构,他指出我们很易被这架构束缚,而牧师想操控一切是这架构问题的核 心。透过阅读他体会到有些行政总裁比许多牧师做得更好,因为他们的管理不太讲求阶层式的架构。他相信他所服侍的会友大部份都知道他们的呼召,牧师被视为普 通人而不被高举至更高的属灵层面。他们不断建立会友中能在讲台讲道的,现在他们有一半的讲员受过神学训练。而另一半是业余而有恩赐的及凭爱心服侍。

   职场信徒需要教会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持。不单只是散件式的提示如何处理压力,在职场追求卓越,为人诚实等,而更重要的是靠覑圣灵的大能,去挑战及转化 他们在公司及机构内的价值观、架构及道德观。若神的子民要参与上主改变澳门的工作,许多属灵的仗将有待职场的基督徒去为主争战。

1 出自欧斯‧希尔曼 (Os Hillman) 的著作Faith @ Work

(欧郑丽凤姊妹毕业于加拿大维真神学院,主修职场神学获基督教研究硕士,曾于新加坡及澳门任职市场推广多年,专责酒店及物业业务拓展。现为圣经学院院长特别助理。丈夫欧百利(Bradley Odom)任职机师) 

今年一月的《宣讯》第廿五期以「好好疼爱你的弟兄姊妹──如何帮助弟兄姊妹减压」为题,来到年底,弟兄姊妹 的工作压力似乎毫无减少的趋势,工作上的伦理挣扎也日益严重(这方面以前也谈过,见2000年8月第8期主题「在商界中效法上帝──如何做个有耻有格的商 界圣徒」)。对教会来说,我们还可以使出什么「法宝」来帮助信徒呢?

以爱减压

  教会牧者大都不熟悉商业运作,要他们处理信徒的工作压力,难免予人「隔靴搔痒」的感觉,但从「固本培灵」的角度,教会却拥有「抗压」的一大元素── 爱。临床心理学家黄维仁博士指出:「在这紧张的时代,『抗压』的一大要素,是『与旁人能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而凡是感到孤寂、被人拒绝的人,死亡率高了四 倍。」「休士顿大学的卡普兰(J. Kaplan)作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将一群预先喂食高脂肪饲料的兔子分为三组,第一组是控制组,正常进食;第二组为实验组一,偶而将兔子带出来摸摸, 再放回笼中;第三组为实验组二,不但经常将兔子抱在怀中,还加上亲吻、爱抚。一段时间后测量兔子的胆固醇,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稍低,但第三组则比第一组低 60%。这项实验的结论为:爱的确可以『抗压』。」(〈爱──颠扑不破的真理〉,见《恩福》2002年1月号)其他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

   所以纵然社会风起云涌,教会千万不要气馁、自废武功,只要稳住阵脚,让教会成为一个有爱的家,让信徒活出有爱的生命,已是帮助信徒面对工作困境的一帖良方。

以工作为乐

   不过信徒毕竟大部份时间都花在职场,如果他们在工作上找不到意义与方向,感到了无生趣,的确景况堪怜。客观的环境既然由不得我们控制,如何帮助信徒调校其工作观,就显得重要。

   有人认为应视顾客代表上帝,就能以工作为乐。这项提醒对一些个性较乐天、而工作上较少伦理挣扎的信徒来说,最为有效。现在很多人受「自我实现」的观念影 响,常抱怨工作没有发挥的空间,但想深一层,我们凭什么要求公司付薪水来让我们自我实现?「服侍人」才是工作的真正目的,是工作中得喜乐的源头。

过去我们常将圣、俗二分,致使信仰与日常生活出现巨大差落,信 徒容易变成「星期日基督徒」。近年不少教会重提「信徒皆祭司」的职份,就是希望「打成一片」,重新肯定所有工作皆神圣。马丁路德要我们从神圣召命的角度了 解职业,看到是上帝把我们安放在不同的岗位服侍祂。人若忠心地完成世俗事务,就是个人道德的最高表现。

职场宣教

  将「信徒皆祭司」的职份与大使命结合,就能引伸出「职场宣教士」的观念,鼓励信徒在职场作好见证、传扬福音。马可.格林(Mark Greene)在《欢天喜地星期一》(香港:学生福音团契,2002)中说:「一个在职场事奉的宣教士的经济需要,并不需要教会支援,而是完全由我的雇主承担。」

   「职场宣教士」的观念除了打破圣俗二分的想法,还鼓励信徒带着召命来生活,不要只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自卑自怜;许多信徒都曾经验过,当他们参与福音工作 时,会为着别人的信主而警醒自己的生命,灵命因而提升或复兴。不是每个信徒都能视顾客代表上帝,但我们总应该有一种「耶稣与我同工,纵然我的工作沈闷,但 我现在是在见证耶稣,要强打精神」的心态。而且,在职场最容易进行友谊布道法,比起去维园找陌生人派单张有效得多。

  对教会来说,也毋须额外增加新的部门,使事工百上加斤,只须将「职场宣教」归入传福音与宣教事工就可以,有几方面是教会可以做的:

1.在崇拜时加入不定期的职场见证分享。

2.举办「职场宣教主日」,派立志卡,在崇拜中差遣信徒。

3.然后由团契及小组跟进,让信徒定期「述职」(不是诉苦!),互相代祷支持。

4.过去教会多不鼓励信徒加入娱乐圈、金融界、政界等行业,现在应视它们为「职场宣教」的「危险地带」,特别关心这些行业的信徒。鉴于这些行业诱惑大、挣扎多,可为这些信徒举行个别的小型差遣礼,并鼓励他找几位要好的弟兄姊妹组成祈祷守望小组。 

5.一如不同的宣教区域,有些地方庄稼正熟,有些则是石头地,「职场宣教」的重点不在信主的人数,而是鼓励信徒「在职场活出基督」。 

6.教会对「事奉现场」的观念须要扩张,不限于教会四堵墙内,要将「职场宣教」视为事奉之一,体谅热心的职场圣徒不一定能兼顾教会内的事奉,但他们同样需要教会的支持。当然,信徒也不应以「职场宣教」为借口推搪教会内的事奉。

 

 调和「工作见证」与「工作现场」的差落

  不过对很多信徒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职场上的伦理抉择,甚至希望教牧能提供具体的指引。我们必须承认,大部份的教牧并不熟悉商业运作,只能提供原则性 的指引;而且,就算教牧能提供具体的指引,信徒又是否有信心与勇气具体依从呢?对很多信徒来说,道德这种高贵如陶瓷的品质,往往不堪饭碗一击!

   处理职场伦理时切忌空谈理想,就好像要分清「宣教士见证」跟「宣教现场」一样,前者固然激励人心、神迹处处,但后者却往往崎岖不平以至停滞不前。真正关心 宣教士的人总不会随便批评那些事奉难见果效的宣教士吧!同样,「工作见证」与「工作现场」也存着差落。

  现代社会的职场其实是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宣教现场,能做好个人见证已不容易,遑论传扬福音,所以教会可以成立(或由信徒自发组织)一些「加油小组」。组织时应留意几点:

 

1. 这是一个互相支持、鼓励、讨论的小组,组员可以自由分享在职场上遇到的挣扎,共谋对策。组员必须立约,如有人将分享内容外泄,就不能继续参与,好让组员能安心的深入分享。组员饰演的是「负伤的治疗者」而非「道德警察」,否则分享的气氛会被止息。

 

2. 如 有灵性好又富工作历练的人任组长最理想,组员应共勉在职场上活出基督,也可以透过阅读来讨论一些职场伦理。(希尔的《商界高手──基督徒商业伦理纵横》 〔香港:宣道,2000〕是一本很好的材料,每一章后附有「问题讨论」。)宜善用神学院和机构(如基督徒毕业生团契、商区福音使团)提供的课程和资源,可 整个小组一起参与课程和聚会。

 

3. 组员不要一味寻求安慰,更应有认罪、劝勉(甚至是带着爱心的督责)、代祷、支持的时间,也要寻求智慧、勇气和信心。一方面鼓励弟兄姊妹向大是大非、违反法 例、违反专业守则的要求说不,一方面也透过讨论来探讨一些具体的伦理问题,帮助组员订定一些长程、短程的目标,在职场上见证上帝。

 

4. 有时候信徒太容易放弃坚持,否定上帝会介入其生命,只期望学些职场求生伎俩。小组中要注重灵性追求,一同在生活中经历神,增强他们的信心。越缺乏属灵经历,就越容易排斥属灵经历,造成恶性循环。也要提醒组员:如果你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却奢望生命可以改变,这是不可能的。

上帝叫我做傻瓜?(Part 1)

【教会在职场信徒转化社会的秘诀】
作者: 彼得.魏格纳(C. Peter Wagner)
译者: 戴保堂

「全时间事奉」的气球

  拦阻我们明白「工作就是事奉」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教会长久以来一直高唱的「全时间事奉」的观念。这个观念认为,为了讨神的喜悦,任何信徒的最终目标 就是:成为一位全时间的牧师、宣教士、布道家、圣经学校的教师、带领敬拜的领袖、或其他「正当的」事奉。根据这个观念,一个人每周若必须为谋生工作四十小 时,他的生命就会被视为活在神为他所定的「B计画」(编按:即次等的计画)中。

祭坛呼召的情绪诉求

  造成「全时间事奉才是神所定的A计画」观念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祭坛呼召」所特有的情绪诉求。许多核心教会领袖是因为个人与神特别的经历,而蒙召 成为专职的事奉者。为了兴起人来服事众教会和会友,这些领袖也会创造一种情绪上的氛围,好叫他们的同工和会友也能领受同样的呼召。他们传讲的信息,常把宣 教士或牧师的专职事奉摆在属灵位阶的最高阶上。然后,他们会当场邀请那些觉得自己听见神呼召他(她)作全时间事奉的人走到前面,接受众人的代祷。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那些曾经真心回应祭坛呼召的人当中,绝大部分最终都没有成为专职的神职人员。这种经验会在这些人的生命中留下伤痕,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顺服神的呼召,以致只能按着神的「B计画」度过此生。
  这种观点很可能造成一种不良的心态。那些从神学院毕业,或曾经决志要为全时间服事而事奉一生、但最终却未能投入的人,很可能因此而控告并谴责自己。我 们常会听说,这些人「放弃了他们所蒙的呼召」,或「爱世界胜于爱耶稣」,或「被证明在属灵上没有理想的表现」。最糟的指控则是:「他们决定不投入事奉」, 仿佛暗示着只有在核心教会才能服事神似的。

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之间的错误区别

  「在核心教会中才算服事神」-这个观念反映出神职人员和平信徒显着的区别。我在尚未开始了解职场的事奉之前,就怀疑这个区别的正确性。但也许是受到我希腊式思想模式的影响,我还蛮能容忍这样的观念。但如今,我已明白那是一种有害的观念。
  里奇.马歇尔同意我的看法。他写道:有两个词错误地描述神和祂的计画,而仇敌也利用这两个词,在基督的身体里制造阶级制度。这两个词就是英文的 clergy(专职或全时间事奉的神职人员)和laity(非专职或非全时间事奉的平信徒)。我的信念是:在基督身体里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是全时间的事奉 者。

  当我们的思想观念被上述的阶级制度所影响时,将会对许多曾经在生命中经历神强烈呼召的人,造成相当大的困扰。我们需要一个适当的词汇和一种正确的心态,以消除神国中也有「二等公民」的观念。
  可喜的是,我们正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大步迈进中。职场事奉的快速扩展-特别是当我们进入第二个使徒时代的今日-大大地帮助了许多人改变旧有的心态,了解到「神的A计画」就是我们周间在职场上的事奉。

底下是教会成长、宣教和属灵争战方面的权威彼得‧魏格纳,最近出版的著作《教会在职场–信徒转化社会的秘诀》一书,第二部「两种文化准则」准则6:「全新模式的教会」的读书心得。

    彼得‧魏格纳于一开始就提到长年深入研究美国教会会众心态变化的杰出学者乔治‧巴拿曾提出一种「革命」的现象,并以此为他最新著作的书名分享他的研究报 告,书中描述另有一种新的教会模式。同时<<灵恩>>杂志(Charisma)也观察到此现象,曾刊出一篇文章:「当基督徒不在上教会时」(When Christian Quit Church)。这篇文章指出,这种现象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潮流,而且不断地冲击着教会的领袖。它可能是福音广传的一大威胁,但也可能是另一次改革的先锋,最终将带来人们祷告和企盼多年的另一次属灵复兴。」

不再上教会的信徒

    这篇文章接到回应信件,其中五封信件是来自核心教会的会友,另外有十三封信件,是来自不再上教会的基督徒,这些人已不再遵从核心教会的准则。他们大多因着有一本相关有份量的杂志愿意给他们教会抒发心声而感到欣慰。以下是这些信件几段内容的摘要:

我一直在纳闷,我是不是惟一的那个人!我已决定离开传统的教会环境,因为我以厌倦人为的传统,以及「祝福我」的心态。

他们大声向众人讲道,而其基本的主题就是要稳固会友的人数,并将他们绑在每周有一到三个晚上的事工上。但我觉得,神是要我透过职场的工作来事奉祂。

信徒不是因着悖逆或犯罪而离开教会。他们离开是因着有更多的属灵需要,而那些教会并不能供应他们的需要。

    这些写信的读者,以及许许多多和他们情况相同的人,都是在职场工作的信徒;他们选择遵循延伸教会的准则。其中一位:「我觉得神要我透过我的工作来事奉祂。」他采纳的是希伯来式的工作观,就是将工作和敬拜连结在一起。

    抱持这种观念的信徒有多少?乔治‧巴拿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这些人重新回到教会,那么主日聚会的人数将增加大约一千五百万人…这将是过去一个世纪任何年代中,信徒重回教会的最大人潮。」

没有时间与兴趣

    这一千五百万名信徒,为何决定离开教会?乔治‧巴拿的结论是:他们离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与兴趣。那些曾在教会有不好经验以致离开教会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还不到5%)。

    如果如此就认定这些人已失去其基督的信仰,或失去服事神 的心志,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他们大多数人正在寻求,只是尚未找到而已。根据目前的趋势,乔治‧巴拿作一个有趣的预测。主后2000年时,百分之七十的 美国人认为,地方教会是他们属灵的活动中心;只有百分之五的美国人,选择另类的「以信仰为基础的团体」(faith-based community)。然而,到了2025年,预计只有百分之三十到三十五的美国人,会以地方教会为他们属灵的活动中心;另外有一样多的美国人,则会投入 另类的「以信仰为基础的团体」。

创新的另类团体

    「以信仰为基础的团体」又称「全新模式的教会」,也就是的第六个准则。许多放弃传统教会架构的职场信徒,正在寻找创新的替代性团体,来供应他们灵命上的需要与服事上的装备。

    琳达‧理奥斯‧布鲁克如此说:「职 场上的事奉者,他们不了解传统教会的官僚体制,也不会落入其无止境的循环中。他们愿意、也乐于透过教会的组织来事奉–假设教会不妨碍他们执行「他们的事 工」的话。如果教会加以妨碍,他们就会绕过教会的架构,自行去作神摆在他们心中的工作。他们尊敬教牧人员,但确认为许多教牧人员在事工上太过天真,并且缺 乏效率。」这类的评语反映出,如果必要得的话,延伸教会的准则将会发展出一套全新的运作模式,以代替传统教会的模式。

    有个令人注意的实际例子,正发生在中国。中文版的<<凤凰>>(Phoenix)杂志有一篇报导说:第三种模式的教会–既不属 于「三自教会」,也不属于以乡村为主的家庭聚会–正在大城市中迅速崛起。它是一种在职场中,由职场事奉者所带领的教会;它的准则不同于传统教会的准则。 这种非传统的信仰团体,将为中国、并全世界带来充满创意的属灵活动。

家庭教会
    在美国,最广泛且最有创意的非传统教会,就是所谓的「家庭教会」。服事于一个世界性细胞小组教会和家庭教会网络「国际驯鸽基督徒团契的赖利‧克瑞得,使一位核心教会的使徒,但他却大力推动这个全新的教会模式。他宣称:「它再度发生了;一种全新的教会模式正在北美各地兴起。在各大城市和 乡村地区,一种独特的教会生活方式,就像雨后春笋般到处破土而出。」他提到:「由于对社区生活和团契关系的渴望,人们正透过亲身参与来了解神国的价值。他 们或在家里、办公室、会议室、餐厅里,以小组的模式聚会。对他们而言,教会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会友在小组长的教导下,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以发展他们的恩 赐;教会生活的纪律和成长,就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地发生。

还有其他几种另类的聚会模式正在兴起中,包括:

I-教会:I 代表网路(Internet)。有些传统的教会已经开始在网路上传播教会聚会的实况,好让牧区的信徒可以透过电脑的萤幕参与聚会。

自由企业细胞小组(Free-enterprise cells):这个细胞小组模式仍根质于传统的教会,但它容许在职场的会友与周遭的未信者,针对任何彼此有共同兴趣的问题,建立有意义的连结关系。

公司教会(Corporate churches):或称「职场教会」(workplace churches),是由同一公司的信徒组成教会的模式。他们可能在公司的允许下,于周四晚上在公司的会议室中聚会。公司的员工和家人聚在一起敬拜神,分享神的话语,彼此团契,互相激励,作十一奉献,领圣餐,并且进行一般教会中会做的事。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这是他们惟一隶属的教会。这样教会的特点就是,奉献收入主要(甚至百分之九十)都是用来宣教的事工。可以节省许多人是和硬体设备的开销,得以把钱用在支持宣教的工作上。

彼得魏格纳书中两种形式教会的定义:

「核心教会」(nuclear church):会众聚集的教会,每主日在地方教会聚会的众信徒。

「延伸教会」(extended church):会众散布的教会,周间的六天(主日除外)散布在职场的众信徒。

 余达心

最近重读Paul Stevens二十多年前的旧作Liberating the Laity,进而阅读其近作Doing God’s Business,颇有共鸣,而书中引述的信徒心声,亦扣起不少反思。让我们听一听三位信徒的慨叹:

「我不认为教会肯定我营商工作的价值。……在教会眼中,只有当我在工作中传福音、作见证,并且把收入慷慨地奉献给教会,我的事业才显得重要。」

「教会似乎只重视我在公余所作的一切──教主日学、作长老和堂委、带领小组等等。我想,假若我真的要做一个委身的基督徒,我大抵要进入全职事奉……」

「在 接近三十年的事业中,教会从来没有要求我交代我在工作岗位上的事奉(ministry),也没有教导我改进这事奉的技巧,以使我成为更好的牧者。他们从没 问及我需要甚么支援,又或我所要面对各种道德抉择的挣扎。我的结论是,教会对于我在每日工作中是否有事奉或事奉得怎么样,根本不感兴趣。」

这 样的感慨相信也在不少信徒的心中荡漾着。问题出在哪里?值得反省的是,我们是否不自觉地将「事奉」规限在教会四面围墙以内,而四壁以外的,除非与传福音有 关,否则都视之为属世的工作。「工作」在不少教牧和信徒心目中基本上是属世的。于是,我们甚少讨论到底信徒的工作和事业本身有甚么意义和价值,信徒也甚少 思考他们的工作、事业与上帝的召命何干。为甚么以基督信仰的核心价值去拓展事业不是一种召命?为甚么一份工作或一个企业本身没有属灵的意义及价值?为甚么 忠心地工作,诚实勤恳地开拓、耕耘事业,不算是事奉?

或许,更关键性的乃在于我们对「牧职」的理解。一般教会将牧职界定于全时间事 奉的框架内,只有传道人或牧师才可称为「牧者」。「圣徒皆祭师」这信念虽挂在口边,其实践的实质意义却含糊不清,不少信徒因此也就安于「平信徒」的位分, 让自己的生命在无声中「平」下去。到底圣经的教导是怎样的?按F. F. Bruce 的理解,「在恩典的统管下,『平信徒』是不存在的。」所有信徒都有祭师的身分与职分,有挽回、看守、牧养的责任。

「信徒皆祭师」的 信念并没有将牧师独特的身分抹掉。牧师受按立(ordination)表明上帝独特的召命,呼召受按的人作领袖,委托他肩负教导、看守并栽培、装备群羊的 责任。所确立的是他们作领袖的恩赐、责任与权柄,而不是「专业人员」(professionals)的资格和地位。我非常同意Paul Stevens的看法,牧师的核心事业是装备信徒作有效的牧者,其领导的目标是坚立、开拓、成全这些信徒作牧者的职分。现时教会的一大问题就是「牧职」专 业化的趋势。当牧职专业化,信徒便安分地站在一旁,让牧养专家作专业的工作。反过来,假若全会众都被确认为牧者,受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牧者,他们便是 带着牧人的身分进到职场中,事奉便不限于教会四壁之内。一个信徒,不论他是律师、水喉匠、文员、医生、商人、企业家还是教师,他的事业就是他事奉的所在, 他要在这些生活的平台上,以职场内的人作为服侍、牧养、宣讲的对象,叫其中被掳的得释放,受伤的得医治,迷失的得回转。如此,整个职场也就成为教会的牧 场,教会也便冲出了四壁的围墙。

教会如何突破自我的封锁,超越四壁,走进商界、职场、市井之内,以之为牧场?我们必须大胆地考虑Paul Steven 所倡导的「解放平信徒」,叫他们不再「平」下去,而是肯挺身在职场中作牧人。

天堂?天国?傻傻的不清楚?

弟兄姐妹,以下是这专题的powerpoint, 如有需要可以下载。Click here to download

还有一篇相关的文章-Click here to download

下面是一篇有关连的文章,是君尔传道要我们读的,谢谢。

史蒂文斯主講使命會議牧者須助信徒成就上帝使命
(5月31日消息)

甄敏宜


香港教會使命會議部分講員及教新成員(左至右):張慧玲、劉少康牧師、
余達心院長、史蒂文斯博士、陸輝牧師、胡志偉牧師、蔡元雲醫生

【時代論壇訊】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主辦的「使命更新」香港教會使命會議,已五月廿八及廿九日在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舉行。是次會議分別邀得溫哥華維真學院榮休市場神學教授史蒂文斯博士(Dr. Paul Stevens)及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擔任專題講員,吸引逾百教牧同工牧參加。

使命神學

在廿八日的專題講座中,史蒂文斯博士以大會主題「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作演講題目,並由胡志偉牧師翻譯。他指出「使命神學」在過去五十年,已由教會觀的其一中個焦點──「宣教」,轉為神觀與「上帝使命」,並由 「為神作工」轉為「與神共事」。那麼何謂「神的國度」(Kingdom of God)呢?他指出「神的國度」的意義,是代表著上帝使命的心意,並要透過教會在世成就,當中必須包含主權的管治及人民的回應.

神的國度
然而對於「國度」這定義,他指不少信徒都有著錯誤的觀念,例如:約化為教會觀、約化為內在敬虔、約化為「個人得救的福音」而非「國度福音」等。他指 「國度」正確的意識應為:當生活與工作有確實的盼望時,神管治的最終勝利、職事比堂會事工更闊大、社會公義與福音見證是連結在一起。史蒂文斯在闡述「國 度」時,以他與太太在非洲肯雅事奉的感受為例:「我們觀察到,非洲的教會在討論事工時,從不會討論到底社會公義重要,還是傳福音重要,因為他們通通都做。 在某程度上,他們已掌握了上帝的國度。」
國度使命
在談及「國度使命」時,史蒂文斯提醒與會者其中一個重點,是須把整體神的子民包括在上帝的使命內,即教會既向內服事,也須差派往外;然而教會最大的 問題之一,是把「帶進教會」(bring in the church)取代了「帶進國度」(bring in the Kingdom)。他在解釋這個錯誤時,以「返教會」作闡釋:「『返教會』這名詞很有問題,因為教會不是一個建築物,我們信徒本身正是『教會』,你往哪裡 去,『教會』就會隨著你走,亦即是『教會』已被差派。」因此他指出當信徒在不同的職場中,就是被差派到當中宣講神的國度。「就像我們體內的血液運行模式 般:當血液氧化潔淨後便被輸送到身體各部(從教會中被差派出去),而當血液運行不久污濁了後,便會被輸送到肺部去潔淨──就是這樣的聚集、分散;聚集、分 散──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使命。」他又以兒子的工作為例子,指出其工作範圍是涉及一些以人造衛星勘察圖象的高科技工作,就像近期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可勘察 油污範圍的情況般:「他的公司有嚴格的保安,我不能貿然進入,但我兒子則可以,他在這公司就成了神差派的子民。」
國度事工
聚集、分散;但當信徒分散到不同職場時,要實踐怎麼樣的「國度事工」呢?史蒂文斯指出,我們須以這四個方向作目標:提升及改進人類生活;尋求把神的平安帶進世界、減輕貧窮、讓神的仁政在世界與人民中施行:「這些就是我們的見證。」
香港人工作生活繁忙,要在職場上實踐這些使命實在不容易,因此他鼓勵教牧同工,每週最少用一節時間到會眾中的工作間了解他們的工作,或利用午飯或下 午茶的時間與他們傾談或禱告:「我正是這樣實踐的。」他又鼓勵牧者在教會多作職場事奉的教導:「我曾作過一個小型調查,詢問一群信徒在過去一年的聽道中, 可有是涉及職場的內容呢?結果五十人只有一人表示有,這怎可能的呢?」

他強調教牧最重要的責任,不是要信徒去填補教會的事奉空缺,而是該按信徒的恩賜去引導及協助他們去成就上帝的使命。

神的國度近在身邊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余達心牧師在回應時,指他十分認同史蒂文斯的分享,並把職場歸納出一個新的定義:「過去我們對market的看法是較負面的,是 市儈的、為利是圖的;但這個新的定義,是market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過程;是去定義甚麼是有價值、創造價值的。如是,我們信徒便該思想如何去創造 這個價值。」
他指當我們談及神的國度時,往往以為是很偉大及遙遠的,但其實近在身邊。他說一位友人在信主不久後,便惹上一宗涉及賄賂的案件,友人於是找他傾談。 「我問了他三個問題,一個是:『你是否真的相信(基督)?』對方答是;於是我再問:『那你是否希望上帝的國度與公義行在地上?』對方亦答是;最後我問: 『那你是否希望上帝的國度與公義行在你身上呢?』對方呆了一下,最後亦答是。」於是他便著友人回家思想一個問題:「到底我有沒有做過呢?」

他 又指出,這友人的律師力勸他千萬不要認罪,因為一定「打得甩」,然而友人最終是認了罪,被判入獄四十個月。當余達心院長到監獄探他時,他整個人的模樣都被 改造了般:「他對我說,這段日子是他人生以來感到最輕省平靜的。」案件也一如友人的律師所言,其餘所有的涉案人都因沒有認罪而「打甩晒」:「我問友人有沒 有後悔,他說沒有……在獄中,他還領了五個人信主。」他指出藉這事件,即使是坐牢的,也可以活出神國度的事情。
另一個余達心院長要提出要改變概念的問題,是關於「教會」的概念。他認為教會不該是吸引了會眾參與教會後,便要千方百計地把會眾留在自己教會中,而 是該像軍隊般,招聚後便派出去打仗;信徒也是這樣,要進到職場中去改造當中資本主義、壓榨生命的文化及價值,成為創造正確價值的一員。

渴慕神及榮耀神

至於另一位回應講員香港浸信教會主任牧師劉少康,亦同意余達心所指,不少信徒都感到神的國度是很遙遠的事,但他則表示如每位信徒能為榮耀神而活,那 麼這概念便相對近一點。他又提及牧師John Piper建立了一個有關渴慕神的事工,如信徒能學效去渴慕神,便能在生活中榮耀神。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0.5.31)